更具新闻影响力网站
欢迎投稿本网站
首页>>新闻频道>>头条

戏曲频道评引丨经典不等于终点!张建国、珮瑜你胆子够大的

发布时间:2022-10-15 10:44:15   来源:本站    作者:管理员

1665801883130469.jpg

祥龙评引

说实在的,看完崔伟老师这篇文章,我特别感慨,这并不是一篇捧张建国老师“臭角”的奉承文章,而是在谈一个现实!这件事儿真的只有大胆的人才敢去做!我本来忙碌的不得了,结果因为疫情被封条幽困在了家里,便放下工作,写两笔自己的感受吧。其实,我最感慨的是文中崔老师说的这句话:“我心中替老兄(张建国)捏了一把汗......”,这是多么真实的表述啊。那阵儿,有谁敢动马连良先生的戏呢?真有点“大逆不道”的感觉,但是张建国老师的确胆子大,这就不得不想起另一位“革命家”——王珮瑜老师,这位胆子也不小,她的《赵氏孤儿》也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创新,人家甚至把这出剧目作为“创新剧目”去展演,去比赛,在我看来,真的不仅仅是革命家这么简单,也算是一位战士和英雄了。我们今天的演员为什么不在传统的基础上下功夫呢?非要搞什么拉着皮箱跳来跳去的扶贫戏,或者那种满舞台都“群魔乱舞”的神剧?昙花一现,有什么价值?我不理解,也不想去理解。所以,后来很多演员也都成为了第三个、第四个吃螃蟹的人,比如张克老师,也来了一版杨派意蕴的《赵氏孤儿》,但终究是比不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。这个问题,还是回归到了演员胆子大小的问题上,如果当代的“戏改”也能有真正的无产阶级不怕死的“革命精神”,也就不会像今天这么悲哀了。我们的精神没有了,有话不敢说,有怒不敢言,只好任由这些“坏戏”、“傻戏”和“fu败戏”横行,毁了中国戏剧艺术是历史的罪人,难道他们不懂这个道理吗?是要下地狱的!


1665801883118119.jpg

张建国师徒在中央电视台《角儿来了》

经典是一切传统艺术形式共同拥有的骄傲,是前人心血和创造力的伟大结晶,更是后人得以享有和荫蔽的艺术财富。京剧艺术历200年沧桑,无数人呕心沥血,更是留下了极为丰富、堪称经典的名作。


正因为咱京剧的家底儿厚得了不得,因此,对于经典抱何种态度就时刻摆在我们面前,考验着咱的智慧。在下愚见,对于经典首先应抱有一颗虔诚和景仰的感恩之心;但同时,对于经典和前辈创造的精华不断打磨,使其魅力永葆,光彩犹新,更是咱后辈对于古人的最好景慕和负责。也就是说:咱们可千万别将经典就当成了创造的终点啊!


这番感慨并非无端生发,而是在下最近认真地研究了关于春秋战国《赵氏孤儿》题材作品的源流发展后,油然而生的强烈感受,并大有不吐不快的冲动,这才有了也许会被一些看官并不认同的这篇小文。

1665801883287334.png

从最初的史料记载,到元人杂剧,再到明代传奇、通俗演义,以至京剧传统剧目《闹朝扑犬》《搜孤救孤》,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末马连良先生创演的京剧《赵氏孤儿》,在下还真是看了个遍。不看不知道,一看不由得“呜呼呀”了几番,这才明白并顿悟了这样一个道理:都是同一个题材、同一组人物、同一个题旨,感情这一经典故事和剧目的精彩,竟是由不同时代的精品共同架起的一座彩桥啊。


特别是细细考察并思考了马连良先生的《赵氏孤儿》,它与原本就是经典的前人作品相比,怎么就能那么超凡脱俗、耀眼迷人、独领风骚呢?思来想去,还不就是旧经典中焕发出了新面貌、新魅力吗?而这新面貌最集中的体现,恰恰又是马连良先生在这出老戏的改编、演出中,不仅在情节上更具有了文学性和打动人心的强烈力量,而且在程婴这一人物的塑造上,有血有肉,内心的激荡、绞痛都更加清晰和动人。


您看马先生有多高明、多细心、多善于思考、揣摩、总结、提炼啊!他将程婴的心路与情感历程,根据情节的发展,梳理出了报信的焦、救孤的智、盘门的勇、定计的慎、献孤的假、打婴的愿、说破的痛、报仇的欢八个层次,这不就是他演活人物的法宝吗?另外,这出戏远比传统的剧本更加大了程婴的年龄情感跨度,大起大落,大悲大喜,从早年意气风发、舍己为人、大义凛然的草泽医人,到15年屈辱受尽的老者,既要演出壮年的忠勇,又要演出老年的悲怆。


所以,第一,程婴的念白非常吃功;第二,唱腔大段的虽不多,甚至比《搜孤救孤》还精炼了许多,但却更内在、更深情了。另外,因为许多内心的波动都是通过表演手段的运用来展示的,因此需要演员在水袖、髯口的表演手段上有娴熟的技巧,并且需要运用许多的蹉步、跪步来强化人物内心状态的外化。这样一来,符合马先生擅长表演的风格不说,而且也比以前侧重卖唱儿的《搜孤救孤》增强了更多的表现力与感染力。


京剧《赵氏孤儿》马连良


令在下更有兴趣的是,就在大家将马连良先生的《赵氏孤儿》当作了经典,都追求亦步亦趋、照猫画虎地演出不疲,甚至于许多的观众都将其当作了传统老戏剧目时,本是“奚派”传人的张建国竟然也要搬演这出戏。在下始听又是大吃一惊,心中不仅替这老兄捏着把汗,而且真怕他仅仅“克隆”马氏的演法而“画虎不像反类犬”。


等看了此君的演出,又是百感交集、启发颇多,心中暗说:“张建国不愧是个充满智慧的艺术家!”他的这出戏在将马先生的优长“一礼全收”的基础上,更高明地是按照自己的条件来了一番唱、念、做、舞的消化与再创造,生是就演出了个和“马派”有鲜明风格差异的《赵氏孤儿》,塑造了具有浓郁张建国个人特色和认知的程婴新形象。您说,这容易吗?


大伙儿都知道,这两年张建国随着艺术经验的增长,艺术的追求也变得越来越自觉。从以往以“奚派”为主,变成了以“奚派”的风格特点为基础,更广泛地学习和演出了不少其他老生流派的优秀剧目。在下感到,他的这出戏,是仍以“奚派”的基础为平台,却将奚、马两派巧妙结合,又注意发挥自己在演唱上声音醇厚、善于抒情、音色丰满、富于金属质感的演唱魅力,呈现出雅致与玲珑兼备的效果;同时,发扬他在塑造人物上,善于琢磨、善于钻研、精巧讲究的良好创作习惯,突出一个情,显现一个新,充分运用唱、念、做等手段,真切地让观众看到一个忍辱负重的悲剧英雄。


特别是,他发挥了过硬的念白功力和演唱本领。以他和赵朔和庄姬的两段念白来说,就很好地表现了面对不同对象,在不同的时刻应有的情态;同时,发挥了他念白方面讲求口腔共鸣,善用“膛音儿”、“滑音”的特点,反而避免了以往演出方法的松懈感,营造了很好的紧张气氛。“盘门”一场,他紧护着药箱,生怕惊动婴儿,通过眼神中小心紧张的神态,和简洁对答时掩饰不住的忐忑,营造出紧张悬念。“打婴”他被推倒后,单腿跪步,欲说未说,再双腿跪步右手按地,连续摆手,后面对魏绛突然纵声大笑,层次鲜明,非常具有感染力。

1665801883110766.png

京剧《赵氏孤儿》张建国


至于那段“老程婴”[反二黄],从[散板]起唱,过渡到上板的腔,增加了许多小的细腻的运腔,在以往的沉郁中融入了更多深沉、感慨的沧桑感,感人、动听。此外,程婴几次在紧张时刻和下场前的翻袖,以及髯口的运用也很传神,都很鲜明地体现出张建国的新处理、新创造。看戏时,旁边儿一白发老者说张建国的这出戏,既有“马派”的精华、又有“奚派”的因素,更是他自己的创造版本,是很精确的。


由此,在下“经典不等于终点”的感受更加强烈!尤其在时下,我们强调创新似乎都只认定了一条道儿,那就是找新故事,编新剧本,可惜成功的不多。这事与愿违的创新追求着实该让咱们反思一下喽!


因为京剧历史上有许多很好的题材和人物,前辈更是赋予了其精彩、完整的艺术表现力,关键是我们对这些传统,既不能无礼地藐视,也不能敬若神明,不敢改动,不去发现和利用。正确的方法,应是向马连良先生那样的大师学习,使传统脱胎换骨,历久弥新;也应该像张建国这样,善于站在大师和前人创造成果的基础上,懂得如何更好地扬经典之长、扬自己之长,这才是一个的聪明演员,一个“孝顺”和有为的京剧晚辈。切记——经典不等于终点啊!


1665803441171150.png

上一篇:“和合共生——故宫·国博藏文物联展”开幕
下一篇:读省委老领导郑社奎《真情岁月》感言 作者:丁贵生

分享到:
0
最新资讯
阅读排行
广告位